从庞大集团股吧得知不同寻常的一年即将过去。2015年,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中,基金行业亦经历了从喧嚣回归理性的深度体验:高歌猛进的激昂有之,逡巡徘徊的低落有之,顺境有之,逆境亦有之。潮起潮落,起承转合,唯责任、理性、制度的光辉依然照亮这个年轻行业向上生长的姿态。
站在更替的时点,本报评选出了2015年基金业。镜于过往,烛照未来。我们坚信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:任何一家金融百年老店崛起的背后,必定有对责任的坚守、对常识的尊重和对市场的敬畏。
一、公募成救市“压舱石”
三季度市场前所未有的巨震使得“信心”成为比黄金更为珍贵的因素。
从近百家公募基金公司先后发声,倡议理性看待市场波动坚持价值投资理念,到积极自购公司旗下偏股产品,再到5只总体量达到2000亿的证金系“订制基金”火线成立,在“救市”期间,公募行业整体起到了稳定人心、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作用。
需要指出的是,在上半年的结构性行情中,市场亦出现对个别基金盲目追涨,一定程度上对风险积聚产生推波助澜影响的质疑。因此,大幅调整过后,回归常识、重建理性,坚守价值投资理念,行业任重道远。
二、基金的“乱与治”
基金今年取得巨大发展。截止到11月底,基金业协会已登记基金管理人23705家。已备案基金22217只,认缴规模4.79万亿元,实缴规模3.82万亿元。其中17371只是2014年8月21日《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》发布实施后新设立基金,认缴规模3.13万亿元,实缴规模2.50万亿元。
但在跨越式发展的同时,行业也暴露出部分不规范现象,引起监管层的重视并予以整顿。5月,中金信安、中金赛富、中投金汇、山西和利因涉嫌非法集资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,华兴泰达被中国证监会移送北京市打非办进一步调查。基金业协会拟对上述机构依照规定撤销管理人登记,并对有关责任人员加入黑名单;11月起,协会首次先后两批公示有“失联”(异常)行为的机构;年末,监管层暂停了基金管理机构在新三板的挂牌和融资,并对前期融资的使用情况开展调研。
三、分级基金的“冰与火”
在上半年的牛市中,分级基金一战成名,成为市场炙手可热的投资品种。上半年分级基金资产总规模从1947.52亿元增加到了5170.45亿元,净增加3222.93亿元,增幅为165.49%,远高于同期公募整体资产规模56.98%的增长幅度。
然而在随后的市场巨震中,连续的下折潮使得分级基金投资者遭遇大面积亏损,业内开始对分级基金在诸如产品结构设计、投资者教育、准入门槛设定等方面进行“再审视”,而截至目前,已有近200只申请发行的分级基金“搁浅”待批。
四、基金公司进入“百家争鸣”时代
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,截至9月底,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0家,其中合资公司46家,内资公司54家;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9家,保险资管公司1家。
而动态来看,包括券商、银行、信托、保险、第三方理财、乃至个人纷纷觊觎这方财富管理的土壤,后续资本仍在不断涌入。“百家争鸣”时代,行业竞争逐渐加剧,传统业务发展模式遭遇挑战,如何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,成为“围城”内外普遍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五、离职潮“潮起潮落”
伴随资管行业的快速扩容,公募基金人才流动在今年达到高潮。
截至11月底,年内八成基金公司都出现基金经理离职,离职人数289位,公告离职的基金公司总经理人数达到17位,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总经理,离职数量都创历史新高。
引发行业“流动性”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上半年基金的巨大发展,吸引了一批公募业内的投资管理人寻求新的职业规划;而随着A股行情持续震荡、基金监管的逐步到位,这波陡然上升的离职潮又在今年三季度骤然停歇,连续多月出现“零奔私”的现象。
六、股基批量变混基
8月8日,重新制订后的《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》及其实施规定正式施行。
按照新的标准,股票型基金需要将其80%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,而原来规定的低仓位线为60%。
由于未来主动股票型基金将维持8成以上高仓位,可能对基金经理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,基金公司纷纷赶在新规生效前选择产品转型,将股票型基金转型为仓位更为灵活的混合型基金;而在后续新发的产品中,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定 位也多偏向混合型,股基数量骤然减少。
可以预见,主动股票型基金的高仓位决定了其将在操作上淡化择时,强调选股,偏向细分行业或主题增强型基金,未来基金产品的工具性属性将更加凸显。(庞大集团股吧http://www.gub***/list-2199-1.html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