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铜器中,铜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品种,特别是自从明代的宣德炉出现以后,这种器物更是备受人们的推崇,成为铜器艺术品中的主要器型。在明清时期,铜炉可以说是铜器中的典型代表。自上世纪90年代初,作为古董收藏品的铜炉逐渐走向拍卖会。步入21世纪后,随着艺术品价格的不断攀升,铜炉的行情水涨船高,成为收藏市场新的热点。在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中,明代鎏金铺兽首衔环钵盂式铜炉拍出302万元的高价就是明证。
铜炉体积太大不一定就好,因为用于庙宇神堂的大型铜炉往往制作粗糙,但用于文房的铜炉,由于文人专门订造,所以用料精,工艺好,大多是品位高的精、逸、妙、佳品,甚至是极品。而私款铜炉大部分属于官宦世家或富贵人家的文房用具、府内祭器,是专门铸造,所以属孤品,后有喜欢其传世的款名,亦有后记,但不会批量生产,所以形制好、铜质精、皮色佳、款字优的私款炉,其文物价值、艺术品位和市场价值极高。
铜炉是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,其情趣和欣赏黄花梨家具并无二致。这种生活情趣已离我们很远,以至有人难以想象,但历史上确实有过。随着文房拍卖市场加速繁荣,明清铜炉也渐渐回归了其价值本位。在2006年北京诚轩的春拍上,清乾隆•袁枚手铸铜洒金钵式炉,估价30万至35万元,成交价达到了69.3万元。仅仅过了两个多月,在浙江的拍卖会上,这件铜器的成交价已经达到了93.5万元。在今年的春拍中,其成交价更是近300万元。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底署“乾隆乙丑简斋主人手铸”十字三行篆书铸款(袁枚号简斋),炉内底镌金文铭:“余杂金银珠宝作两珠宝,此红色无铭第二炉也,袁枚。”不论从品相和历史渊源都是不可多得的文房精品,充分展现了文房铜炉的巨大升值潜力。
名家递藏更显价值
一尊好的文房铜炉,其背后或多或少地会隐藏着名家传递的故事。王世襄先生铜炉的收藏,得益于老一辈铜炉收藏家赵沆年先生。赵沆年先生曾与王世襄先生同居东城区芳嘉园胡同,两宅相距颇近。赵沆年先生藏炉甚精,且颇有见地。抗日战争时期,赵先生生活陷入困境,万般无奈,将自己收藏的百余件铜炉出让给当时的伪卫生局局长庞敦敏。成交之后,陈剑秋就势用自己的藏品换走了数件赵氏藏炉中的精品。此后赵先生与王世襄先生多次谈起此事,眷眷难忘。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,王世襄先生赴美国参观博物馆,归国后为赵先生过生日,赵沆年即把自己收藏的十件铜炉送给王世襄,叮嘱他:“这些炉是我多年心爱之物,你一定要好好保存,切勿遗失。”1951年,王世襄先生终于得到机会,购回十余件赵沆年旧藏铜炉,兴冲冲地去告慰赵先生,赵先生正在病中,喘咳不止,当他手抚铜炉时,如见故人,情不自禁。临别时,庄岱云先生将多年放置案头焚香的“玉堂清玩”戟耳炉送到王先生手中,说:“你拿去摆在一起吧!”王世襄先生不禁百感交集,一时竟无言以谢。
文房铜炉值得关注
福州艺术/工艺/收藏品相关信息
2024-04-13
2021-10-11
2021-10-09
2021-10-08
2021-10-08
2021-10-08
2021-10-08
2021-10-08
2021-10-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