炉,始于汉代。早的炉是用于焚香,这和汉代中后期文人性喜清雅,醉心于琴棋书画有相当大的关系。瓷炉始于三国,多为香熏。两晋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,炉这种器型作为佛教礼器亦大大地流行起来宋代炉的式样更为繁多,器物制作也更为精巧。南方影青系列中有种类似的香熏,其球形顶盖雕塑成缠枝花状,杶瓣、茎叶之间为镂孔,构思奇妙,做工精致。南宋时皇室使用鬲式炉作礼器,器型小巧。明清时期炉体趋向大形化,有多种钵式炉、筒式炉、敞口炉,多为青花器,纹饰优雅。也有一些小型的筒炉,应为民间祭祀门口、土地或供奉观音或祖先灵位所用。
熏炉:炉式之一,古代陶质和瓷质焚香用具,又称“香炉”、“香熏”。始于三国,当时造型多作敛口、扁圆腹的罐形或盆形,多数装双耳,也有装丁字形提梁或无耳的,器腹镂几排小圆孔,底有圈或三矮足。江苏宜兴周处墓出土的西晋香炉,圆球形炉体,上镂三层三角形孔,顶部塑一鸟纽,炉底及承盘下各装实足三个,造型端巧玲珑。东晋熏炉趋向经济实用,管状口,圆球体炉身置于豆形承盘上,体积较小,式样大方。唐以后熏炉摒弃带承盘的造型,炉底改为三足或五足,也有作花瓣喇叭座的。
熏香的历史在我国由来已久。
先秦时人们 是将一些带有特殊气味或芳香味的植物直接焚 烧,利用焚烧时的烟气来驱逐蚊蝇或是净化室内 空气,去除浊气,以达到除潮祛湿、强身健体的 ,罕见特定的熏香器。
战国时期,始出现铜制熏炉,今仅见于陕西凤翔县姚家岗所出的凤鸟衔环铜熏炉。
秦王朝历时短暂,考古资料少 见,今可见咸阳博物馆所藏铜熏炉,炉体圆球 形,座上有阴刻篆文 “大吉”字样,年代姑且 认定为秦 ,但此时未见有外来香料输入的记 载,可见,此时用香之风大约同前。
汉时,凿通 西域,香料之路繁荣,外来香料大盛, 《史记· 货殖列传》中记: “番禺亦其一都会也。珠玑、 犀、瑇瑁、果布之凑。” [原 《集解》引韦昭所言释为果、布, “果为龙眼、离支之属”。学者韩怀准纠释,认为果布为马来语的对音,即龙脑。《后汉书·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》中 亦记: “旧交址土多珍产,明玑、翠羽、犀象、 瑇瑁、异香、美木之属,莫不自出。 此时由 于香料品种的增多与变化,人们更加关注对不同 香料的利用与处理,从上层到平民,无不喜香、 用香,随着用香之风的盛行,熏炉十分流行,形 制多样,制作精良,进入了熏炉的大发展时期。
其实,熏香并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点缀,它还有熏香衣物、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作用。汉代以后,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。宋代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,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烧烤,很快就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。诸如此类,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、翡翠香炉等等,也都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。与实用器相比,陈设器的价值也许更高。
传统熏香炉,古代的熏香炉是金属或陶瓷做的外表有着精美图案的火炉,在里面点燃碳火,时时撒上香料或散香。现代的“熏香炉”则是使用加热方法(一般是煮水)使香精的气味散发在空气中以调节环境气氛的一种器皿,它结合了陶瓷艺术、蜡烛火焰和芳香养生于一体,兼具实用、收藏、欣赏价值之功能。其构成由“炉体”、加热用蜡烛和香精(通常加入水中与水蒸汽一起挥发)。使用时,将选择好的适当香型的香精滴入适量于开敞或封闭的容器上,同时加入少许的水,再将蜡烛放入炉膛中点燃即可!
福建熏炉鉴定机构在哪里
福州艺术/工艺/收藏品相关信息
4月13日
2021-10-11
2021-10-09
2021-10-08
2021-10-08
2021-10-08
2021-10-08
2021-10-08
2021-10-06